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县委、县政府把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作为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建成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源信息化环境监视测定预警体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农废资源化利用与培育循环产业相贯通,初步构建起“农头工尾”,“接二连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已成为黄龙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底色,有效推动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与监管路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既留得住“绿水青山”,也迎得来“金山银山”。
(一)谋划“拔高一筹”。黄龙县实施黄河流域面源污染项目坚持生态优先、整县推进、综合防治、多方参与,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全链条防治,着力解决农药化肥使用量、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不全,以及秸秆、地膜等废弃物的处理难题,使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效果遏制,不断的提高耕地土壤监测水平,示范区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模式。
(二)优势“互补发展”。一是定位准。按照《延安市发改委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下达农业绿色发展专项(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2021年中央预算投资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延发改投〔2021〕17号)文件精神,制定黄龙县2021年度实施方案和2年规划方案,将项目建设划分为农田面源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信息化建设四大板块,分步分类推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方法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实施,多元参与,在县域内公开遴选,扶持培育了8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引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深入开展。引进陕西正能、延安中盛投资3500万元,发展了“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有机介质生产示范基地、陕果集团黄龙分公司三岔镇养殖基地秸秆饲料化示范基地,瓦子街、圪台、三岔、界头庙等乡镇秸秆还田示范点和回收点已经初步完成。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强强联合,成立科研攻关组织,在自身研发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努力在种植和养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上取得实质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技术、生产产业链。三是效果明现。2021年6月9日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发改委下达资本预算,2021年7月初向市局申报了实施方案,2021年7月13日批复,2021年9月24日完成了在线月及时向县审批局、财政局报备项目资料;2021年10月7日进入招标程序,以EPC工程总承包的方式于2021年11月16日完成招标,2021年11月21日签订项目合同。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519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17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00万元,自筹资金2217万元。
(一)强机构,抓落实,跟踪问效。按照“政府主导、乡镇主责、农民主体”的原则,制定了《黄龙县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经发、财政、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单位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资金监管使用等工作。出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奖补办法》,将专项整治与验收兑现相结合,严格督查通报,下发督办单、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实地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将年终考核和日常督查结合,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奖惩”,与乡镇、部门评优评先挂钩,倒逼责任落实。
(二)补短板,强弱项,提质增效。一是补齐短板,筑牢绿色发展之基。在玉米、蔬菜、中药材等耕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通过测土配方、畜沼果循环、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新型生产技术,引领全县农业绿色发展。立足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围绕农业生产重点环节,重点加强农用化学品包装物处置、养殖场沼气工程、耕地质量肥效监测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污染防治、监测体系。完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7000亩,其中测土配方示范5000亩,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000亩,建设农用化学品包装物回收处置中心50个,小型配肥站2个。采取悬挂粘虫板、诱捕器、捆绑诱虫带、安装杀虫灯等措施,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5000亩。二是强化物资装备保障。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完成正能养殖场38000m³沼气工程沼液灌溉管道5000m,污水灌溉管道20000m;建设120m³沼气工程3个,封闭式污水贮存池7个,堆粪棚3个;购置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系统1套,自动清粪机10个,喷雾除臭设备10台,清粪铲车2辆,干粪运输车10辆,车辆定位仪10个;新建粪污无害化处理厂房1200㎡,土肥化验室、实验室600㎡,库房500㎡,翻抛机2台,撒肥机10台,固液分离机2台,自动包装机2台,铲车3个,装载机3台,传输机3台,烘干机2台,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5套。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建厂房8000㎡,配套有机燃料介质生产线条,购置秸秆运输车辆、秸秆还田机、玉米秸秆自动打包缠膜机、玉米秸秆揉丝机各10台(辆),拖拉机5辆,枝条粉碎机、打捆机各2台、大田残膜回收机10台,果园残膜回收机5台,残膜清运车3台。三是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白马滩镇、崾岘乡、圪台乡等重点水域开展了智能监测设备,及时将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同时将县域内已经建成的56套物联网体系进行统一整合,为全县综合治理成效进行分析。
(三)重谋划,促发展,卓有成效。一是全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依托“中国核桃之乡”、“中华蜜蜂之乡”品牌优势,按照“四抓一促一强”生态农业后整理思路,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典型示范带动,建立“二品一标”农产品示范基地27个,完成无公害认证23个,农业“二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达到40%以上。黄龙核桃、黄龙蜂蜜、肤施龙蟹等“绿色有机”农林产品为更多消费者熟知和青睐,也引领着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的方向与市场,实现质量与效益的跨越式提升。二是加强农业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建设。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战略,以“标准化、品牌化、可溯化”为支撑,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智慧农业建设,通过“政府带动、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方式,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二品一标”生产单位为重点,落实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利用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农业”农产品溯源体系,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销售提供了可追溯平台,有效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截止目前,已将2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省市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了对示范基地的动态监管,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准不断提高,农产品合格证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按照“首保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完成了乡镇驻地和重点村16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成日处理60吨农业固废和生活垃圾热裂解减量化处理项目,集中处理县城和附近2个乡镇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加快乡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进程。与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相结合,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47个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实现全覆盖,17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建设任务,梦中梁家河、印象圪崂、党安新村等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同时,立足全县建立的51个垃圾兑换银行网点和47家爱心超市,鼓励群众办理垃圾银行存折,凭借日常垃圾分类收集兑换商品,在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同时增加群众实物收入。推进移风易俗,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农业绿色发展。2021年获得了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全省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了解掌握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识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意义和农业绿色发展趋势,主动选择施用有机肥、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绿色生产行动,有力推进了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多元参与,让项目“活”起来。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实施,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在县域内公开遴选,培育了黄龙县小寺庄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场、黄龙正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白马滩蛟龙生态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示范主体,建立了三岔镇有机覆盖物、有机介质生产示范点,陕果集团黄龙分公司三岔镇养殖基地秸秆饲料化示范点,正能农牧科技畜禽废物处置示范点,通过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不断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二)检查考核,让项目“动”起来。对照各乡镇工作任务,由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人员,采取“日核查、周排名、月通报”,不间断深入乡镇督促检查,将检查结果运用到人居环境、护林防火、农业面源污染等工作的年终考评中,倒逼乡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激励奖励,让项目“跑”起来。出台《黄龙县现代乡村体系建设奖补办法》,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在县、乡、村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收储和加工站点,享受政策扶持的主体,建立长效机制。
(四)科学技术研发,让项目“靓”起来。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强强联合,成立科研攻关组织,在自身研发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努力在种养殖产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上取得实质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技术、生产产业链,逐步的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能力。
黄龙县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集中连片、整村(镇)推进、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式,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的发挥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台账,发挥长效机制约束作用,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是根据产业布局和利用方式划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板块,建立分类利用示范点。四是继续与企业、科研院校合作,不停地改进革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五是鼓励群众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采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机械设备,提高机械保有量。紧紧围绕“4+X”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在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上下功夫,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助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全县生态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